home search edit notifications account_circle
menu
登入/註冊
  • 評論 車友
  • cancel

    車型

    分類

    品牌

    資料讀取中
    資料讀取中
    資料讀取中
  • cancel
    emoji_events 評論達人
  • Webike摩托評論
  • 搜尋
  • 找評論
  • 找車友
  • 車型索引
  • 分類一覽
  • 品牌一覽
  • 寫評論
  • 通知
  • 我的頁面
  • 使用說明
  • 如何撰寫評論
  • 如何獲得里程與點數
  • 隱私權保護政策
  • Webike台灣
  • 摩托百貨
  • 綜合媒體
  • 摩托車市
  1. 首頁 chevron_right
  2. Volg 個人資訊

Volg

使用者頭貼

貼文

28

粉絲

0

追蹤中

1

The End Of Wolf

社群

Facebook
Instagram
Youtube
two_wheeler Volg 的車庫
車庫圖片

VFR800F

車庫圖片

SMAX (台規)
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雖然要另外加購,但還是比較便宜

雖然有買手套的防雨罩,但沒戴又突然下雨的時候呢?手套濕了又很難乾,既然買了浩克的安全帽風乾架,那就加手套架這個配件,讓手套也能快點乾吧。 本體就長這樣,跟帽架一樣金屬材質,下方有開洞,讓風能從那邊灌到手套裡,進而讓吹乾手套。雖然能單獨使用,但還是跟帽架合體使用才能發揮最大效益。 合體時,從帽架突起的細縫處插進去。 然後向下一放,就完成了。 接下來就是把濕手套放上去,開始風乾吧。另外,由於會佔用空間,因此同一時間只能帽子或手套擇一來使用。

chat_bubble_outline 0 local_fire_department 2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方便好用的風乾架

帽子只能掛在車廂外的,相信都有洗完內襯或是下雨時,帽子裡濕到哭爸的經驗吧。若是沒太陽的話,沒個三、四天也乾不了。這時,就需要個能快速讓內襯乾燥的東西了。在webike看了許多台,但考量到空間的關係,只能選這種方便攜帶的類型(當然,使用電源也是一個考量點)。在DAYTONA和浩克中,選擇了較便宜的浩克。雖然較便宜,但是本體使用金屬材質,這點讓人感到高興。本體的設計在後方上有突起,能夠讓安全帽穩穩的在上面。使用USB供電,因此用行動電源也是沒問題的 。下方使用無開關式的USB風扇,接上電源就起動,拔掉電源就關閉,沒有時間或是風量的調整。說真的相當簡陋。但是,這卻反而是一種優勢。因為就算風扇壞掉,只要去找個同樣大小的USB風扇換上去就能輕鬆修復。加上本體是金屬材質,因此在耐用度上是不用擔心的。 腳架的部份無法調角度,只有關跟開而已只是,我想也沒有需要調角度吧。 不過畢竟無法吹出熱風,因此在效率上比不上能『烘乾』的安全帽烘乾機(但吹一個晚上還是能吹乾啦),也沒有什麼負離子除臭的功能,在功能方面上相當陽春。且風速無法調整,因此在使用時的聲音會蠻吵的。但是,它的性能是對得起它的價位的。

chat_bubble_outline 0 local_fire_department 2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缺點只有一個,那就是好貴

如果不是家中有個自私的老xx,我想我也不會買這東西吧。這是我停車的環境,有看出什麼嗎?對,我被卡在裡面出不來。 前面的是家裡那自私的老xx的車,他只有每週六才會開車去大賣場。 可是卻不願意向後停,讓我方便出入也許有人會想說,那他要出去時,你沒出去,一個老人怎麼移動243kg的傢伙呢? 放心,因為我還有台SMAX,停在另一個車位。所以頂多只是兩台互換就好。 也許會有人說,那拿鑰匙把他的車開出來,再移車就好啦。 但是,就像這樣 旁邊的車,很靠近牆,根本沒什麼空間可以讓我移出去。 要移,不是不行。而是要不斷的前後,一點一點的移出來。 想像一下,要出門還要先移個二十分鐘左右的車。不累嗎? 在查了一下,日本webike會員對它上一代的評價都是一樣。 好貴,但是好用。 所以它就出現在這裡了。 這不起眼的東西,能承受400kg。因此243kg的VFR對它來說,根本是吃早飯前呀。使用的方式也很簡單,對好後輪,架中柱即可。 對了,不用想前後掉轉。 因為不管是閃後輪的凹處,還是閃中柱踏桿的地方。 都做的剛剛好。 在立中柱的時候,一點也沒有很難立的感覺。 有趣的是,不知道是否停車場的地面較不平整的關係,還是它本身就是這樣。 我在立中柱時,移車板的輪子根本就不用鎖,很簡單的就立上去了。 在立起來後,用力的話,就能左右橫移,後退也行。 但前移就不太行了,很容易就下中柱(這好像是廢話)。 雖然不是很完美,但多少能減輕我的負擔吧。

chat_bubble_outline 3 local_fire_department 7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為什麼手套的雨衣都這麼難戴

下雨時,總是會讓人不知道該不該戴手套。 戴了,到時濕掉,到時不容易弄乾。 不戴,發生萬一的情況,手就廢了吧。 在家裡的話還好,但是出遊時的話呢?這時以防萬一的手套雨衣就是出場的時候。 因為只有一種尺寸,所以沒得選。手感方面,畢竟三層(內+防摔+雨)。所以較差些。但畢竟本來的用途就是應急防雨,所以也無可厚非。只是入口做得有些小,戴是戴得進去,但是有些難戴。

chat_bubble_outline 0 local_fire_department 0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不想養金魚,就用帽罩吧

雖然速克達有比較大的車廂,但也不是每頂安全帽都能放進車廂裡的。所以只能掛在車外。如果是晴天的話還好,但下雨的話內襯往往會『吸飽水』。戴起來又濕又不舒服。 以前雖然有買類似的帽套,但因為使用很久的關係,外層的防水層早以脫落。 在查了一下,發現此款帽罩可以防雨。當然就下單囉。不過,雖然是不錯用。但是有一個缺點,在收納時非常難收。如果沒有這個缺點的話,算是帽罩裡不錯的選擇。

chat_bubble_outline 0 local_fire_department 0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手機修過無法防水的解。

修過的手機,或是沒有防水機能的手機。平常使用是沒什麼問題。但若是出遊的時候下雨呢?等著變泡水機? 但有防水機能的手機架沒有減震機能,又或著要使用專用的手機殼,又或著是要貼通用型支架。 這樣真的很麻煩。所以量了一下手機架的尺寸,發現TANAX的這款防雨罩大小差不多跟手機架一樣,抱著一試的心態就買了。 試用的結果,似乎是相當不錯的。不過因為還沒有實際使用,所以實際的狀況……,還不知呢。

chat_bubble_outline 0 local_fire_department 0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果然外面是那牌,裡面就要是那牌

大熱天的,手也容易流手汗。不只容易讓手套臭,也容易因為汗水的沾黏,在脫手套時把有內襯的手套的內襯給拉出來。所以就需要涼感內手套啦。 剛好我正在用的是komine的涼感內手套。可以來比較一下。涼感的部份,太極的比komine的還涼。緊度,也許是太極的只有兩個size,比起komine的來說較緊些。穿戴比較不易。但相對的,在我使用太極的422時,手感的部份卻沒有使用komine的內手套那樣『戴兩層手套』的感覺。 只是跟komine的一樣,無法在戴著手套的情況下使用手機就是了。這有些可惜

chat_bubble_outline 0 local_fire_department 1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有車充但沒電壓表,這樣配就對了

有時候一段時間無法騎車,雖然有摩電精靈幫忙充電,但是沒有電壓表,也無法知道目前電池的狀況。加裝電壓表又需要接線,那有什麼方法呢? 剛好,朋友帶來測試的有電壓表的車充,給了我靈感。 畢竟我只是要想到時檢測一下,所以像這種在有需要時,直接接車充看一下的類型就很適合我了。

chat_bubble_outline 0 local_fire_department 0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昏暗地下室的好幫手

想要在昏暗的地下室進行車輛的保養,沒有燈是很難進行的。雖然工作燈有很多種,但像這種能掛、能吸、能放地的相當少。使用的電源是三號電池,能夠簡單更換,亮度也ok。雖然亮度無法調整,但卻相當夠用了。

chat_bubble_outline 0 local_fire_department 1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別人掛在鑰匙上,我卻掛在手機上

以前就有想過要來裝個手機吊飾,所以就找了Honda的。Honda出品,品質不用多說。只是這看起來就像是手機吊飾呀,為什麼大家都掛在鑰匙上呢?

chat_bubble_outline 4 local_fire_department 1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有車充但沒電壓表,這樣配就對了

有時候一段時間無法騎車,雖然有摩電精靈幫忙充電,但是沒有電壓表,也無法知道目前電池的狀況。加裝電壓表又需要接線,那有什麼方法呢? 剛好,朋友帶來測試的有電壓表的車充,給了我靈感。 畢竟我只是要想到時檢測一下,所以像這種在有需要時,直接接車充看一下的類型就很適合我了。

chat_bubble_outline 0 local_fire_department 0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可以觸控手機的內手套

終於來了~。之前買的太極的內手套原本就是在它到來之前的暫代品(只是沒想到太極的效果讓我吃驚)。 會購買它的原因有幾點 1.之前買過komine的壓縮內穿系列。其減輕疲勞的效果深得我心,想說既然離合器拉得很累,那麼手部也來壓縮一下。減輕一下疲勞 2.有時停在路邊,要找路時,需要脫兩層手套好麻煩,雖然外手套可觸控,但手感沒那麼好。 穿戴的感覺,雖然我是買XL的,但也許是壓縮內穿系列的關係,跟太極的L/XL內手套戴起來的感覺差不多。 手腕部份比較長,能夠完全包住內穿衣到手腕的縫隙。 手感部份跟我預想的差不多,因為是壓縮系列+手掌部有『肉球』,所以比較沒有戴komine涼感內手套的那種『戴兩層手套』的感覺。不過也許主打的並非涼感,所以較涼感系列的厚一些,再戴上422後的感覺是422變厚了。 若要說目前我的三雙內手套+422來比較的話 手感:太極>komine壓縮手套>komine涼感 涼感:太極>komine涼感>komine壓縮手套 方便性:komine壓縮手套>太極=komine涼感

chat_bubble_outline 0 local_fire_department 0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我頭算大的了,這個比我更大

這個是我第三個頭套,雖然是one size,可是跟我第一個在車展上買的相比,足足大了一倍。 也因此戴起來的感覺並沒有任何的緊繃感。 開口是足夠大,但是配上較鬆的size,反而變成在戴上安全帽時,非常容易把原本要蓋在鼻子嘴巴的那塊整塊向下拉。有時甚至可以拉到下巴。 快乾是一定的。至於涼感,也許是太極的內手套讓我有過高的期待,它那中規中舉的表現讓我反而有些失望。

chat_bubble_outline 0 local_fire_department 0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果然外面是那牌,裡面就要是那牌

大熱天的,手也容易流手汗。不只容易讓手套臭,也容易因為汗水的沾黏,在脫手套時把有內襯的手套的內襯給拉出來。所以就需要涼感內手套啦。 剛好我正在用的是komine的涼感內手套。可以來比較一下。 涼感的部份,太極的比komine的還涼。 緊度,也許是太極的只有兩個size,比起komine的來說較緊些。穿戴比較不易。 但相對的,在我使用太極的422時,手感的部份卻沒有使用komine的內手套那樣『戴兩層手套』的感覺。 只是跟komine的一樣,無法在戴著手套的情況下使用手機就是了。這有些可惜

chat_bubble_outline 0 local_fire_department 0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用來維護電瓶的小玩意,真的,是小玩意

長時間無法騎車=電瓶死得快。幫電瓶充電的方法就只有接電瓶維護器。但是多數的電瓶維護器都需要插頭。那沒插頭的地方不就完蛋了?幸好有這玩意。 1.它可以幫電瓶充電,並進行維護。對於會有段時間無法騎車的話,可以延長電瓶的壽命。 2.整組的建置費用跟其它的比起來,相當便宜。 3.可接的電源不限於行動電源 4.因為可以接行動電源,對於沒有插頭的地下車庫是相當友善的。 5.消秏品的行動電源可以隨意選擇 不過,也不是沒有缺點的 1.由於瞬間電源小,無法當救車電源使用。 2.只有三種燈號,判讀較不易 但整體而言,真的很好用。

chat_bubble_outline 0 local_fire_department 0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教士有說,油箱貼很重要。

想要騎得穩,最重要的是下半身。而下半身的固定就需要靠夾油箱這個動作。 但油箱滑成那個樣子,根本就不好夾。騎乘時間一長,就自然而然的夾不住。導致手呀、身體的疲勞。 然而在夾的時候,不只會和油箱接觸,同時也會接觸下方的塑膠板。這就讓選擇油箱止滑貼變成件難事。 當然作為專用款,他並沒有忘了這點。 既貼合了車身的線條,又有效。好用。

chat_bubble_outline 0 local_fire_department 0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油箱包的固定,還是用磁鐵比較方便

因為shad的油箱包沒有附磁鐵固定套件,固另外購入。 包裝裡還很貼心的附上了安全帶,以免在高速行駛下脫落。 不過,也許是我有風鏡的關係,在快速道路上還沒有脫落過,連晃動都沒有。 只是它有相對應的包款,並不是所有的包款都上直上,這要注意一下。

chat_bubble_outline 0 local_fire_department 0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選對了,就有感

有跑快速道路的,應該知道那煩人的風切聲吧。就算戴上頂規的安全帽,能消除的風切聲還是有限。這時,就是這種耳塞的出場了。 降噪耳塞百百種,但我會選擇不要那麼突出於耳朵的種類。理由無它,若是太突出的話,在戴安全帽、頭套時是會讓耳朵相當不舒服的。 這也是為什麼我購買了其它的降噪耳塞之後,還會再購買此商品的原因。 買的時候可以決定收納盒的顏色及耳塞的大小。我選擇紅色跟一般 附的濾音器有三種,可以依照需求來做選擇。我這邊常用中間值的 戴的時候,由於它沒有那麼突出,所以相對起來是比較舒服的,且沒有鬆動感(就是感覺要滑出去了) 降噪的效果相當明顯。當然,它並不是一般的耳塞,所以還是聽得到其它的聲音的。

chat_bubble_outline 0 local_fire_department 0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真心覺得只要中間那塊就夠了

因為把碟煞鎖的鑰匙掛在一起,所以三角台有了道白白的痕跡。想說找個飾貼蓋住,來個眼不見為淨。因為油箱貼是碳纖維,所以三角台的也選了碳纖維樣式的。好看不說,廠商還很細心的開了個透明視窗,讓三角台上的本田之翼不會被蓋掉。只是真心覺得兩旁在把手上的很多餘,真的,很多餘。

chat_bubble_outline 0 local_fire_department 0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油箱蓋貼,好像大家都會貼耶

油箱貼了,三角台也貼了,那就連同油箱蓋一起貼一貼吧。畢竟是HONDA專用的,所以只要是符合的車系都可以輕鬆直上。當然還是那句話,只要不是手殘,想貼歪都很難

chat_bubble_outline 0 local_fire_department 0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RS-Taichi你抄我呀(笑)

因為用過RS-Taichi的腿包,很喜歡它扣在腰帶上的設計。只可惜該腿包在車禍中受損。 下一代(RSB269)雖然有去專賣店看過,但是對我來說,能用的氣室只有一個。能放手機的氣室對較大的手機不夠友善=不能用。所以只能放棄。 之後雖然有用過正a星的。但是用魔鬼貼的設計多少還是會讓人有些怕怕的,且放個手機和皮夾就幾乎全滿了。在日本旅遊時想再塞個護照都很困難。 再之後在日本買的R&R F-槍背袋是用另一條腰帶來固定,但個人比較不喜歡這樣的設計。改用登山扣來固定,但是因為可動關節太多,反而容易亂動。 再來的tanax 看上的是能夠讓可動關節再少一些,但是扣在褲子上卻又很吃褲子的設計。 此時看到webike有單賣零件,就買來改造一下。成果還不錯。 只是RS-Taichi最近出的RSB280 其腰掛的固定帶跟我改造出來的是一樣的呀。 這是所謂的所見略同嗎?(笑)

chat_bubble_outline 0 local_fire_department 0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一條布等於用完一罐,所以這是第x罐

少數可以用在安全帽鏡片上的潑水劑。其好用看我有幾條布就可以知道。 使用簡單,擦上去後輕輕地用所附的布擦勻即可,不需要擦太乾。 它會形成油油感的表面,以此讓水滴無法附在鏡片上。 順道一提,我本來是下非outlet的,但webike主動通知可以改下outlet的會比較省。並協助改單。這真的很感謝呢~。

chat_bubble_outline 0 local_fire_department 0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功能是有,但貼不上去等於沒用呀。

因為手套原本的觸控皮脫落的關係,想說會因此無法觸控,所以買了它來試著修復。 是真的能夠讓無法觸控的手套擁有觸控功能,只不過可能是我手套形狀的關係,又或著是我有上保養油的關係,完全貼不上去。

chat_bubble_outline 0 local_fire_department 0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一個、兩個自由變幻,只是……

這是第三個TANAX的包包。一個是能夠載露營器具的最大包,一個是實體店面買的用來應對上班用的小包。但小包有些時候還是會有空間不足的,所以選擇了W座墊包。 上下兩層合計18公升(各8.5~9.5公升)的空間,平時使用可以分層收納。若有需要較大的空間或是要放較高的東西時,也可以兩個氣室合而為一,或是拉開長大。用於輕旅行是相當不錯的選擇。 TANAX特有的K系統綁帶更是之所以選擇它的原因。因為帶子可以留在車上,不用每次要用時都要開座墊重新調整。也不會一但用了綁帶,座墊就無法開啟了。 只是它的高度相當高,就連我(183cm)要上車也必需要用腳踏才可以。旅跑車裝起來的感覺會很突兀,不過因為我很大隻,實際上車後拍起來的感覺是勉強還可以接受啦。

chat_bubble_outline 0 local_fire_department 0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果然有差

剛好自己有穿過幾種不同類型的襪子,可以拿來做比較。 登山襪:厚、會有些熱。但是包覆性好,不會悶 一般棉襪:雖然比登山襪薄,但是會有些不透氣的感覺,久了會有種悶悶的感覺。 紳士襪:很薄、很滑,當然也不會有悶熱感 Cool Max夏季襪:穿起來的感覺比一般棉襪要薄一些,但是沒到紳士襪那麼薄。當然也沒有那麼滑。也沒有一般棉襪那種不透氣、悶悶的感覺。

chat_bubble_outline 0 local_fire_department 0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入門款的低調防摔牛仔褲

雖然在實體店家買了窄版的款式,但因為自己比較喜歡直筒,所以在webike上又買了直筒款式。 做為入門款的防摔牛仔褲,親民的價格是必然的,且附有膝部護具。髖部護具雖然要另外購買,但也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(我是用icon的D3O) 只是個人在使用上有些小缺點 1.膝部護具的拉鍊是用隱形拉鍊,承受力沒那麼強,會有爆開的可能(我右側拉鍊爆開,送去坊間更換過) 2.不知道是不是用腿包的關係,左邊褲子會往內捲,護具會連帶移位,每次上車前都要調整一下才行。 雖然有些小缺點,但還是相當好用的。

chat_bubble_outline 0 local_fire_department 0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不愧是專用的

外掛點是愈多愈好。因此選擇專用的安全帽鎖。 安裝有圖解說明,並沒有困難到那裡去。只要不是手殘,都能輕鬆安裝。 裝上去後,跟車幾乎合為一點,沒有說明的話,會覺得這是原廠本來就有東西。 不過沒有附工具,且是用內六角螺絲(原廠是外六角)。一般的六角板手鎖起來較麻煩。所以想自己DIY的,建議一定要有自己的棘輪六角板手。

chat_bubble_outline 0 local_fire_department 0
customer-post-image
Volg
評論
two_wheeler VFR800F、SMAX (台規)

偽裝成登山靴的車靴

幸好買的時候有先看其它人的評論,入手的尺寸剛好。 買的時候記得『一定』要買大一號的。(例:我的腳28cm,買登山鞋時買28cm剛好,但此雙就必需買到28.5cm才是剛好) 試穿的第一映像:好厚,感覺比我的SCARPA LITE TREK GTX登山鞋厚上一倍 但是也因為厚,所以包覆感很強。可惜相對的也會比較悶。 五股車展當天實際上路。 行走時跟一般的登山鞋一樣,沒有車靴那種卡卡的感覺。比較感覺不出官網說的空氣循環系統。但站立時確實比行走時要悶上一些。 騎車時,也許我已經習慣穿登山鞋騎車,所以並無異常感。打檔的感覺也能很快抓住。但跟車靴相比較厚的關係,習慣較薄的鞋子的可能要重新習慣一下。 防水性,前方還好,但後方較低,短時間的小雨可能還沒什麼關係,長時間、大雨的話還是跟官網說的一樣,用鞋套吧。 缺點的話,在於鞋帶跟鞋帶孔 鞋帶孔的設計讓人有些不解,鞋舌上多了一孔,有種穿也不是、不穿也不是的討厭感。且鞋舌上的孔很小,不易穿。用原本鞋帶的話感覺久了會被撐破。 原本的鞋帶是圓形式的,長度以車靴來說又有點太長了。 建議改成90cm的扁式鞋帶(那買應該不用說了吧)會比較剛好。綁法的話,在穿過鞋舌上的最後一孔後,參考這位的綁法。接下來你會發現其實它很好穿脫又很牢固。 http://www.fieggen.com/shoelace/secureknot.htm

chat_bubble_outline 0 local_fire_department 0